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06)全面强制执行以来,公众zui关心饮用水能否达到新标准。饮用水达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,从源头饮用水水源地到zui后入户管网,都需要严格监管。然而,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保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尤为重要。
各地已经在新国标全面强制执行前后陆续开展了工作,其中zui基本的是划定保护区、关停污染源、进行专项执法等。但有的地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不够,依然存在隐患。
近年来水污染现象频发,公众对水源安全顾虑颇多,国家在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,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态情况如何,在水质管理上有哪些问题需要完善。
对于水源地水质现状,《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中提到,饮用水安全工作扎实推进。但当年的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,全国7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,湖泊(水库)富营养化问题突出。严格来说,Ⅰ类、Ⅱ类水体可以作为饮用水源,但我国的现状是在某些地方会放宽到Ⅲ类水体。
即使这样,2010年全国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,Ⅰ类~Ⅲ类、Ⅳ类~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.9%、23.7%和16.4%。仅从河流的情况看,就有40%左右的水体达不到要求,湖泊(水库)的水质达标率更低。26个国控重点湖泊(水库)中,满足Ⅱ类水质的1个,占3.8%;Ⅲ类的5个,占19.2%;Ⅳ类的4个,占15.4%;Ⅴ类的6个,占23.1%;劣Ⅴ类的10个,占38.5%。《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中显示,2010年,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9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,其中地表水源地245个,地下水源地150个。监测结果表明,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0.3亿吨,达标水量为168.5亿吨,占76.5%;不达标水量为51.8亿吨,占23.5%。
我国的饮用水源现状并不理想,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经验,对水源地水质严格管理。“美国有《清洁水法》,统筹水源地水质管理,我国也可以探讨制定水源地水质管理制度。”
zui近水利部出台的zui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范围较广,包括了水量、水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。从饮用水方面看,对水质的要求更高,对水量的要求是有充足的保障即可。在这方面,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可以从制度和法律上加以强化。